职业本科·学校治理

  • 职业本科大学治理转向的审思与完善——基于章程文本的视角

    彭学琴;彭宇文;汪澄;

    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推进职业本科大学治理转向,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职业本科大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对比升格前后章程文本发现,职业本科大学治理转向呈现出政治权力地位进一步提升、行政权力配置进一步明确、学术权力架构进一步优化、民主权力运行进一步完善的演进特征,然而,同时也在目标定位、基本取向、内涵建设和具体实践上存有职业属性被消解、产业导向被削弱、办学特色不充分、条款规则较粗放的现实问题。对此,职业本科大学应当在章程建设中协调职业属性和大学属性,增强产业导向的要素含量,加大办学特色的内在体现,细化条款内容的规定要求,以尽快实现自身治理转向,加速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2025年03期 v.25;No.13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组织变革视角下职业本科院校转型:困境与突破

    刘艳琴;

    职业本科院校转型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难点问题。文章在实地调研若干所新升格职业本科院校的基础上,以库尔特·勒温提出的组织变革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职业本科院校转型困境,并探索其转型路径。根据组织变革理论的“矢量三角形”分析框架,发现职业本科院校转型存在阶段矢量上的转型路径摇摆不定、方向矢量上的转型内容模糊以及关系矢量上的转型阻力牵引过强等困境。为突破其转型困境,在阶段矢量上,树立“叠加式”发展理念,立足学校实际,明确解冻阶段、变革阶段和再冻结阶段的重点任务;在方向矢量上,以克服熵增原理为基本原则,加强实地调研和理论学习,明确转型内容;在关系矢量上,以实现驱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平衡为目标,增强主动创新意识,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做好政策支持与引导。

    2025年03期 v.25;No.130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职业本科院校数字化转型研究综述与展望

    邬瑶瑶;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衔接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重要纽带,其数字化转型驱动着院校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本研究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系统梳理了2000—2024年职业本科院校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演进脉络,聚焦治理模式重构的核心议题。研究发现,其演进历程呈现“技术应用—系统整合—生态重构”的三阶段特征,现有成果存在跨领域协同不足、理论体系滞后及技术工具与教育价值失衡等深层矛盾。对此,文章提出以治理结构优化为轴心,通过整合跨学科理论、创新协同机制、建立产教数据智能治理体系、建构治理标准与伦理规约等路径,推动职业本科院校形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特色的治理范式。

    2025年03期 v.25;No.130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

  • 大语言模型在职业本科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应用探索——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课程为例

    汪允敏;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课程是职业本科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领域广,涉及技术复杂,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文章以该课程为例,围绕技术融合、个性化学习与实践教学三大创新点,从课程设计优化与迭代、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资源库构建与升级、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智能优化、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及实践案例驱动教学支持,以期为职业本科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3期 v.25;No.130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职业本科视角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李晓慧;

    工业机器人领域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是现代制造业与智能制造体系的重要基石。鉴于工业机器人技术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构建科学合理且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以及推进产业升级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职业本科教育的视角,文章深入分析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并提出了构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旨在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并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025年03期 v.25;No.130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工业文化

  • 广西米粉符号的构建与阐释——基于皮尔斯三元符号理论

    陈秋娜;刘子林;

    文章以广西米粉符号为研究对象,基于皮尔斯三元符号理论,构建“三元九维二十要素”的符号拓扑结构,系统阐释广西米粉符号“物—感—义”的文化建构机制。研究发现:广西米粉符号通过“再现体—对象—解释项”的“三元”互动,形成多模态感官能指系统与文化意义生成网络的动态统一。其“再现体”呈现为“形色复合”的视觉符号、“酸辣鲜”主导的味觉符号、“香臭调和”的嗅觉符号及以“嗍粉声波”为核心的听觉符号,构建起跨感官感知的饮食符号体系;“对象”层面以“1+X”原料特征、“三区布局”消费场景及“项目+传承人”技艺传递为支撑,形成物质性符号载体;“解释项”则在历时维度激活稻作文明的族群集体记忆,在共时维度通过“那”文化认同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不仅拓展了饮食文化研究的理论边界,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特色产业的符号化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v.25;No.130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乡村振兴

  •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杨燕华;

    乡村振兴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战略。高职院校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可以赋能乡村创新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但由于学校与社会的协同性不足、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可以从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成果应用、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实施路径。

    2025年03期 v.25;No.130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李兴芬;徐鑫;周纹汐;

    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面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困境,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兼顾环境、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原则,以及生态优先、“软硬”健全、文旅融合、收益均沾、智慧建设等具体发展路径。

    2025年03期 v.25;No.130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思政教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价值、困境与对策

    何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宝贵养分,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时,仍存在文化育人理念、推进机制、师资条件、实施载体、评价机制及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涵养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完善文化育人的协同推进机制、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优质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立有效的文化育人载体、构建科学的文化育人评价机制、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以之涵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

    2025年03期 v.25;No.130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SPSS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证分析

    叶惠恋;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SPSS的统计分析,以福建省H校为例,从学生课程认识、学习过程反馈、教师教学水平以及课程教学效果四个维度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实证探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比较分析等方法,探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由此提出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提升教学内容理论深度、历史温度和现实鲜度,善用“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等举措,以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2025年03期 v.25;No.130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研学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诸葛六英;董日月;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开展好高校思政教育,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研学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新形势下开展好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文章从整合研学优质资源、打造研学精品路线、设计研学互动项目、加强研学导师队伍建设、创新研学模式以及加强协同育人等诸多方面着手,推进研学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期为各地高校和广大教师探索研学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3期 v.25;No.130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五金”建设

  •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研究现状、共识与分歧及未来路径探索

    宁敏;

    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研究文献,以期总结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共识与分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并对关键概念的共识与分歧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相关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共识,但在数字胜任力的具体内容、评估方法等方面仍有分歧。未来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方法论的创新与完善,以更好地探索和评估教师的数字胜任力。

    2025年03期 v.25;No.130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剖析与优化策略——基于43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分析

    陈颖;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文章以2023年度广西43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报告为基础,分析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及“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科研水平较低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加大引育力度、完善培育制度体系、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改革管理评价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25;No.13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清廉校园

  • 广西高职院校校内巡察的现实困境与策略研究

    陈波;

    高校开展校内巡察是学校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校内巡察主要存在政治站位不够高、巡察干部业务能力不强、巡察方案针对性不强、巡察整改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广西高职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落实巡察工作主体责任;准确把握政治巡察内涵要求,精准聚焦政治巡察监督重点;完善巡察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断提升巡察工作的规范化;加强巡察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巡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创新巡察方式方法,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加强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切实提升巡察实效。

    2025年03期 v.25;No.130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校检合作模式的高职大学生廉洁教育实践研究

    陆育增;

    在职业教育深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廉洁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维度,面临资源整合不足、教学载体单一、内容同质、实践脱节等挑战。文章以高职院校与属地人民检察院共建“高职院校+人民检察院”清廉平台为样本,基于校检合作模式的理论模型,通过构建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方式、提升师资力量等实践,系统探索高职大学生廉洁教育创新路径,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工匠人才提供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2025年03期 v.25;No.130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职教历史

  • 抗战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桂林办学的形式、特点及影响

    韦文佳;蓝磊斌;

    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与引领者,在其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积极参与并深刻影响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1938年2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桂林成立办事处到1944年11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广西分社停止活动的六年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桂林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的职业教育成就。文章通过系统梳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桂林的办学情况,深入分析其特点与影响,以期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与理论启示。

    2025年03期 v.25;No.130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作品选登

    韦盈孜;姚良顺;黄芳梅;梁佳;莫贝萍;莫敏琼;韦美条;唐志圆;梁誉嫣;满华榕;梁清;罗围兰;刘敏郡;霍建婷;雷燕;吴梦儿;黄秋萍;荣梦媛;袁佳慧;刘佳钰;李继娟;黄诗颖;甘雅丹;陈盈盈;谢玉霞;陈东梅;曾文钰;覃家雨;卓慧珍;覃秋荣;韦玉双;覃梦缘;韦光才;刘素丹;江雪;潘艳芳;吴纹熙;黄意莲;梁容珍;张荣伟;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服装结构设计”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有机融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校合作校服设计等实践项目深入挖掘本土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精髓,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理念,从款式设计到结构打版,从样衣缝制到成品展示,全过程践行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刊特选登由该校艺术学院肖柳庆高级工艺美术师、创新创业学院许明教授指导,2023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创作的广西世居民族女子婚礼服样衣作品,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股饰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是课程教学成果的生动体现。

    2025年03期 v.25;No.130 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